详情请进入 湖南阳光电子学校 已关注:人 咨询电话:0731-85579057 微信号:yp941688, yp94168
1981年7月,薄一波(左)和刘开基同志在晋祠宾馆。
薄一波原名薄书存,是山西定襄县蒋村人,因为家乡在山西,所以在山西人的心里薄老又给了我们特别的情结。
1月21日,薄一波同志的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在这个沉痛悼念的日子里,人们不禁又回想起过去的岁月关于薄老的点点滴滴。
一九六五年,刘开基副省长(右三)陪同薄一波副总理(左三)与全国著名劳模李顺达、郭玉恩、武侯梨、申纪兰在一起合影。
1939年1月3日,山西第三、第五专员公署在沁县县城举行晋东南各界“拥蒋反汪”万人大会。图为朱德(前右二)、薄一波(前右一)在大会主席台上。
首长来到咱林移村
山西省长治县的林移村是解放前由河南林县逃荒上来的人家聚集而成的一个村子,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林移人植树造林,共栽了18万棵树,户均1200棵。昔日荒凉的“辛庄泊”变成了碧绿的林海,林移也因此获得了国务院的表彰。
1965年6月27日,薄一波副总理就来到了林移。
这天下午三点多钟,村支书李龙太正在村东的一块玉茭地里锄草,见一溜小车开进村来。李龙太迎上前,车停了,从车上走下来山西省副省长刘开基、长治地委书记王尚志、专员张行夫、长治县委副书记王阳和。另外还有一个人,李龙太不认识。李龙太和刘开基很熟,刘开基对他说:“薄一波副总理来了。”李龙太听了一下子就紧张起来。那时省里领导、地区领导经常深入农村,可中央首长来还是第一次。薄一波握住李龙太的手,对他说:“咱是一家人,都是山西老乡。”李龙太见薄一波高高的个子,穿着白色的短袖上衣,头上还戴着一顶草帽。
同行的还有薄一波的两个女儿。那时国家号召城里青年到农村接受再教育,薄一波就带她们来增长见识。林移大队的女出纳王菊香那年21岁,看见菊香在那儿手脚麻利地报账打算盘,薄一波就说还是农村好啊!农村能锻炼人。
李龙太领着薄一波在村里看。林移村一百多户人家,分住在几条大街上,街两旁一律是青砖蓝瓦的两层楼房,还垒着花池,各种花草争芳吐艳,引来蝴蝶飞舞。薄一波看了说:“这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子。”林移村的一街两行全是高大的垂柳、杨树,各户院子里也都是树,遮天蔽日,抬头看不全太阳。薄一波说:“村里的气温明显比村外的低,栽树起了作用,树调节了气候。”站在村中央,薄一波无限憾慨,说:“山西是个好地方呀!”李龙太说:“好,这不我们河南人来了住下就不想走了。”薄一波听了笑了,说李龙太是个老实人。薄一波解放初期曾当过长治行署的专员,他的一个女儿就是在长治出生的,他对这块地方很有感情。6月份正是大热天,又是午后,刘开基考虑到首长的身体,让他歇歇,但他兴致昂扬,还要看。
村东的70亩果园内,红彤彤的果子压弯了枝头,管理人员正忙着除草、施肥。薄一波对他的女儿说:“苹果吃起来很香的,可你们看看长个果子多么不容易。”李龙太请薄一波去园子里瞧瞧,薄一波看了看随行的一大批人,说:“这么多人会把苹果碰下来的。”就只在园子外看了看。接着,一行人又来到村南的麦地里,刘开基掐个麦穗在手里搓搓,见粒粒饱满。那年天旱,林移的庄稼却获得了大丰收。李龙太说他们把全村800多亩土地划成了十几块大地,做到了“地中有井,地边有渠,渠边有树,树下有路,旱来井灌,涝来渠排,风来树挡,稳产高产”。薄一波说农村首先得有一个好的奋斗目标,再加上干部、社员的共同努力,就不愁打不下粮食了。这时候他看见村外的墙上写着“林移”二个字,就说这村名不好,有移民逃荒的意思。李龙太说:“那就请总理给咱改个名吧!”薄一波想了想,说就叫“河南林县人在长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吧!这名字长,叫起来唆。薄一波又从这句话里抽出四个字来,就叫成了“林建新村”。这村名就这样叫起来了,后来林移村南的大门上写的就是“林建新村”四个字。(由于“文革”的原因,不再叫林建新村。)
薄一波要走了,李龙太提出请他写几个字,薄一波爽快地答应了。李龙太从供销社买来纸笔,薄一波题词。刘开基、王尚志等都围上来看。一张纸写满了,李龙太就又裁了半张。他写的是:
把林县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永远保持下去。祝你们再接再厉、胜了再胜,多快好省地把林建新村建设得更好、更美。
偕同刘开基、王尚志林移留念。
薄一波
1965年6月27日
《山西日报》社的摄影记者王祥云拍下了薄一波题词时的照片,后来他从太原给李龙太邮来一张。李龙太又拿上薄一波的题词,去晋东南印刷厂翻印了四五百张。那几年林移村家家户户挂毛主席像的旁边,都贴的是薄一波的题字。“文革”期间,1968年从北京来的一帮年轻人跑到林移,收走了薄一波的照片、手迹。社员们怕惹事,把题词也都烧了,现在村里连一张薄一波的题词也没有了。这是林移的损失,也是李龙太晚年难以释怀的一件事。
李保文/整理
1937年6月4日,山西牺盟总会工作人员在太原晋祠合影。站在亭阁右边的是薄一波。
1939年1月,薄一波陪同朱德总司令视察山西第三专员公署所在地沁县南沟村。前排左起:朱德、康克清、戎子和、薄一波。
1936年8月,薄一波(中)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后,与郭挺一(右一)、胡仁奎(左一)的合影。
我与薄老相处的日子
薄一波晚年住在玉泉山,孩子们周末才来,平时就一个人,有时女儿从美国回来住一段时间,大部分时间花在总结自己的人生和历史上了。1994年1月,我在北京第一次见到薄老,他当时86岁了,满头白发,长长的白眉毛,就是民间所说的“寿眉”。
1988年到1993年,他写了带有国史性质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对“文革”前17年 权威、 详尽的研究著作之一。这本书完成后,他觉得还有许多事情和许多话没有尽述,想再写一本,当时中央专门为他配备了写作组,写作组大约10人,因为涉及他在山西的经历,我被抽调参加。
他当时住在玉泉山庄7号楼,我们写作组住在11号楼,每次我们去见他,他都站起来迎接,我们离开,他又坚持送我们出门。他每天的主要工作是讲述,我们记录后再整理,上午9点开始,11点半结束,下午3点开始,5点半结束,他打趣说,我们这是名副其实的“九三学社”。
老人很机敏,记忆力惊人,年轻时的事情甚至细节都记得很清楚。对自己“文革”期间被批斗的次数,他都记得很清楚,每次经历都记下来,斗了他136次,审讯了206次。那时候,几个人抡着他的手脚从床上往水里扔,是家常便饭。在困境里,他非常倔,且坚定,你可以说他就是个“死硬派”,偏要活下来,所有给他吃的东西,他一点都不浪费,掉在地上的米粒都捡起来。
他的房间从这头到那头就七步,他就自己给自己编了个七步操,边走边想着锻炼身体,就是不让自己垮下来。到了1975年,“四人帮”想把他支到河南南阳,他不肯,坚持留下来。粉碎“四人帮”后,他还没被解放,才有些绝望,但即便那种情况下,他写给孩子的信还是很真挚,很动人,没有一句不合适的话。
他为人 大的特点是实际,坚持实事求是。他 显著的例子是与阎锡山达成从事抗日救亡工作的协议,搞特殊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山西后来成为抗日期间 早也是 大的根据地,得到毛泽东的肯定。
他自己在回忆人生时,也很看重这一部分,将其比喻成围棋中的术语“手筋”,意思是 要紧 关键的一步。但遗憾的是,这一块的贡献后来并没有得到充分评价。
晚年去看他的人比较多,阴历正月初五是他的生日,我在的那几年每年都很热闹,国家领导人都会去看他。老人不喝酒,,不抽烟,喜欢穿中山装,从不穿西装,也听京戏,有一次出去,看看北京,转了半途,说不看了,他对老北京的许多建筑和特色的消失很遗憾。
(文中的我为储仲君,储仲君为原山西大学师范学院教授,1994年被指定参与薄一波回忆录《七十年奋斗与思考》写作组,得以与晚年居于玉泉山的薄一波有一段长达数年的交往)
朱红军/整理
本版图片据《七十年奋斗与思考》(薄一波/著)、《成才路上》(赵修身/ 著)疏附电焊工培训学校,疏附电焊工培训班,疏附电焊工学校,疏附学电焊工的学校,疏附电焊工培训哪里好,疏附电焊工培训学校,疏附电焊工短期培训班,疏附电焊工培训学校地址,疏附学电焊工培训,疏附电焊工培训哪里好,疏附电焊工培训班,疏附电焊工技术培训.(编辑:hnygdzxx888)
(整理:疏附电焊工培训学校)
湖南阳光电子学校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