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饶县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370523000000地名由来:唐武德二年(619年)置乘州,金改乐安县。1914年因与江西省乐安县重名,复改广饶县。据《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在饶河之阳”,故名。(中国地名语源词典)历史沿革:据境内发现的傅家遗址考证,570[阅读全文]
利津县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370522000000地名由来:《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8滨州利津县称:“金明昌三年,改滨州永利(和)镇为利津县,盖以渔盐之利而得名焉。”咸丰《武定府志》卷2载:利津县“本隋永利镇地,又邑有东津,合以名县”。(中国地名语源词典[阅读全文]
垦利县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370521000000地名由来:据《山东省行政区划资料汇集》:“因系利津垦区,故名垦利。”(中国地名语源词典)历史沿革:垦利县原为黄河泥沙冲积而成的荒原,属利津县境,俗称“利津洼”。清光绪八年(1882年)芦苇深处始有垦户居住。民[阅读全文]
河口区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370503000000地名由来:历史沿革:1984年2月由沾化、利津、垦利3县析置。村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河口街道海宁路居委会河滨路居委会黄河路居委会河庆路居委会东五村八吕村六吕村二吕村李坨村刘坨村长青村六扣村四扣村三合村民生村南旺村[阅读全文]
东营区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370502000000地名由来:历史沿革:1982年11月由垦利县析置,因系东营市政府驻地,故名。村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文汇街道办事处胜安社区胜华社区营园社区嵩山社区商隆社区青华社区东营社区官屋社区中王屋社区北李屋社区北王屋村黄河路街[阅读全文]
东营市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370500000000地名由来:1982年析惠民地区利津、垦利、广饶3县及沾化、博兴2县部分地置市(县级),以胜利油田第一口油井所在的东营村命名。1982年由利津、垦利、广饶、沾化、博兴五县地析置东营市,以驻地东营村而命名。(中国地名语[阅读全文]
滕州市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370481000000地名由来:《太平寰宇记》卷15:滕县“取古滕国为名。古滕国在县西南十四里滕城是也”。(中国地名语源词典)历史沿革:早在7300年前,境内居民已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五帝时为“三国(滕、薛、邾)五邑(昌虑、郁[阅读全文]
山亭区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370406000000地名由来:历史沿革:1961年析峄县、滕县地置齐村区,区人民政府驻齐村。1964年迁驻枣庄镇。1983年齐村等部分地划属市中区,滕县的山亭等部分地划入,区人民政府迁山亭,改名山亭区。村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山城街道办事处[阅读全文]
台儿庄区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370405000000地名由来:历史沿革:西周、春秋为▉阳国地。秦置傅阳县,西晋废。隋属兰陵县。唐、宋属丞县。元属峄州。明、清属峄县。1948年人民政权析峄县、赵▉县各一部置兰陵县,县政府驻台儿庄。1953年兰陵县撤销,地入峄县、苍[阅读全文]
峄城区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370404000000地名由来:历史沿革:西周为▉阳国及▉国地。西汉置丞县(治今峄城镇),属东海郡。三国魏属东海国。西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为兰陵郡治。北魏废郡,改丞县为承县。隋大业年间改承县为兰陵县,属彭城郡。唐武德四年(公[阅读全文]
薛城区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370403000000地名由来:1952年临城县更名薛城县,因境内古薛城得名。历史沿革:商、周为薛国地。秦置薛县,属薛郡。西汉又置建阳、新阳2县,属东海郡。东汉废建阳、新阳2县。北魏增置永兴县(治今薛城镇),属蕃郡。北齐薛、永兴2县俱[阅读全文]
枣庄市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370400000000地名由来:1946年设枣庄市。1948年改为枣庄办事处。1950年撤销枣庄办事处,并入峄县。1960年撤销峄县,复设枣庄市,因驻地枣庄为名。(中国地名语源词典)历史沿革:商有薛、▉国。西周有滕、薛、小邾国。秦属薛郡。西汉[阅读全文]
沂源县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370323000000地名由来:据《山东省行政区划资料汇集》:“因系沂水之发源地,故名沂源”。(中国地名语源词典)历史沿革:周朝鲁国曾先后在今沂源西南部艾山附近设艾邑,在中庄乡盖冶村设盖邑,纪国在东里镇院峪村东设浮莱邑。西汉时[阅读全文]
高青县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370322000000地名由来:据《山东省行政区划资料汇集》说:高青县“因并高苑、青城二县命名”。(中国地名语源词典)历史沿革:东部为古高苑地,西部为古青城地。夏商时,属青州,高城一带名苑墙。商末周初,属蒲姑国地。西周,高青仍[阅读全文]
桓台县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370321000000地名由来:光绪《山东通志》卷34载:“桓台在县署东。相传齐桓公尝驻于此。又名驿马台。今呼为戏马台。”县以桓台为名。(中国地名语源词典)历史沿革: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氏族聚居。商属蒲姑国。周属齐国渠丘邑、葵丘[阅读全文]
周村区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370306000000地名由来:历史沿革:西汉置于陵县(治今邹平县临池乡古城村),东汉、三国魏、晋因之,属济南郡(国)。南朝宋废于陵县,地入逢陵、武强县。北齐废逢陵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武强为长山县。1945年人民政权析长[阅读全文]
临淄区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370305000000地名由来:历史沿革:因西周至战国齐国都城临淄得名。秦置临淄县,治今临淄北,为临淄郡治;又置东安平县,属临淄郡。西汉增置西安县,与临淄同属齐郡,东安平县改属淄川国。东汉、三国魏、晋、3县同属齐国。南朝宋改东安[阅读全文]
博山区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370304000000地名由来:历史沿革:曾名颜神店、颜神镇,又以河名为陇(笼)水。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析益都县颜神镇孝妇、怀德2乡淄川、莱芜2县24村置博山县,治博山城,属青州府。1914年属济南道。1925年属淄青道。1928年废道[阅读全文]
张店区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370303000000地名由来:历史沿革:战国为齐昌国邑(今昌城村),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于此得名。西汉置昌国县,治昌城,属齐郡(国)。南朝宋废昌国县,侨置清河郡武城县。北齐省武城县入贝丘县(治淄川)。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阅读全文]
淄川区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370302000000地名由来:历史沿革:西汉置般阳县,治今淄城,属济南郡。东汉属齐国。三国魏析置新沓、新汶县,与般阳同属齐郡。西晋废新汶。南朝宋废新沓,般阳县徙治今临朐县东南,侨置清河郡及贝丘县,为治所,又桥置绎幕、▉、武城[阅读全文]